十八颗滚烫的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纪实
日期:2008/6/5 0:00:00 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四川地震,举国哀恸!面对这场灾难,以胡锦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立即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面对这场灾难,汶川人民没有退缩,他们在坚持、等待救援的同时开展自救;面对这场灾难,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不分昼夜,抢救一切可能的生命;面对这场灾难,医护人员勇敢冲向第一线;面对这场灾难,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全院医务人员积极行动起来,踊跃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实践着崇高的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精神!
5月13日,医院奉命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抽调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麻醉科、急诊科、心内科、手术室的精兵强将,由12名医生,6名护士组成了抗震救灾医疗队;其中6名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专家;8名共产党员,2名共青团员,在接到任务后的8小时之内,他们完成了行装准备,踏着坚定的步伐,义无反顾地奔赴地震灾区。
临危受命 空降映秀
5月14日下午2点半左右,医疗队到达成都。当晚7点半,突然接到指挥部命令,要
要求医疗队赶往凤凰山军用机场,乘军用直升飞机空降灾区。由于汶川地区下着暴雨,能见度低,军用飞机降落十分危险,又由于当时主要依靠飞机运送物资和伤员,医疗队“两进两出”凤凰山军用机场,可是命令仍然是“待命”!队员们在焦急的心情中看着一架又一架的直升机起飞,降落,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急需物品,运来一个又一个受伤的群众,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队员们焦急万分,望眼欲穿!恨不得插翅飞到灾区投入救灾的战斗!
在待命24小时后,指挥部命令我院医疗队分两批空降映秀镇灾区,实施医疗救援。范存义队长果断决定由高洪副队长带领7名队员作为先谴队,携带少量物品及药品立即登机出发,成为进入震中映秀镇的首支地方医疗队。
17个小时后,第二批10名队员获准飞赴映秀镇。由于飞机承载量的原因,决定4位女护士留下,听到这个消息,她们纷纷拥上前来,紧紧拉着直升机的机门,哭着哀求机长:“我很轻的,带我走吧!”“带我走!重灾区需要我们!”“我可以为他们打针!为他们包扎!”每一句呼喊声都深深震动着在场的飞行员。最后,飞行员们终于被她们的决心所打动,经过与指挥部协商,同意登机。但由于飞机负载的限制,队员们只能扔下装有换洗衣服的行李,尽量精简食品和饮水,带上了必备的药品和器械,4名女队员硬是和同伴们一起挤进了直升机,向震中的映秀飞去!
一下飞机,映入眼帘的是遍地废墟,满目疮痍,死一般寂静,除了飞机的轰鸣声和余震时山石的滚落声之外,没有其它声音,好像一切生命都停止了!路旁空地上排放着用不同颜色床单包裹着的遇难者遗体。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味。这一切,使医疗队员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憾!
立即救援 疗伤治病
医疗队到达后立即与当地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受命完成四项任务:一是配合消防队现场救治掩埋在废墟中的伤员。二是设立医疗点进行医疗救护。三是到灾民聚集点进行巡诊。四是对部队、消防官兵进行医疗保障。
5月17日下午2点,一位来自贵州的母亲,听说汶川地震的消息,从千里之外,乘飞机、坐汽车、打摩的,手足并用,翻山越岭,近似疯狂地哭着喊着来到映秀镇,她要寻找她的儿子:蒋雨航——一位在高速公路工作的收费员,她说:“哪怕是死也要见到尸体!”
也许是母爱的力量,也许是母子心相连,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上海消防队正在挖掘抢救的受伤者正是她的儿子—蒋雨航。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施救人员的心!
医疗队立刻制定了周密的抢救方案,找来门板制成担架,找来木条做成固定夹板,找来椅子制作输液架,找来窗帘布做成被单,拿出纱布做蒙眼布,并进行严密的分工,时刻准备现场急救。
漫长的10个小时后, 20岁的蒋雨航终于被从废墟中挖救了出来!医疗队员立刻冲上前,狄建忠医生马上给他蒙上遮眼布,保护眼睛;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把蒋雨航从废墟上抬下来,放到地上进行抢救。严海医生一针见血,为已经严重脱水的蒋雨航建立了抢救的静脉通道;焦志华医生评估生命体征,随时准备进行心肺复苏;郭明高医生检查患者是否有内部重要脏器的损伤;高洪和张涛医生检查患者的头颅、胸部和四肢,掌握肢体的受伤情况。医疗队高效有序地完成了对患者的现场抢救和全面评估。3名医生跟着担架,轮流高举输液瓶,急走十多公里崎岖的山路,护送蒋雨航安全到医疗点进行继续救治。
滴水未进、被埋124小时的蒋雨航终于获救了!人类生命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诞生了!
5月16日上午8时,山东公安消防总队在映电公司办公楼废墟里发现了生命迹象,立即在该地段展开了搜救工作。电厂巾帼英雄虞锦华被埋在六层水泥板下,双下肢被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很难判断承重部位,实施搜救已经3天。当医疗队赶到施救现场时,马上加入施救工作。一场生命争夺战就此展开——医疗队员将急救用的药碾碎,兑上水用吸管让虞锦华吮吸,还把医疗队仅剩的半瓶水给了她。并轮流鼓励着这位坚强的女性:“我们是医疗队员!现在已经给你用药了,你一定要坚持住,我们一定要把你救出来!”医疗队的努力为抢救这位被埋者赢得了宝贵的营救时间。18日20时10分,虞锦华在废墟中被埋了150个小时后终于被成功救出。
映秀镇居民大多分散居住在交通不便的山坡上,地震后山体的滑坡使他们的出行更加困难,受伤的灾区群众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高度的责任感使得医疗队员们每天都巡诊在崎岖的山路上。地震后,映秀镇的群众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伤病,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四肢。5月16日,外出巡诊的陈世文医生在一处遮蔽物下,发现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躺在那里,奄奄一息。原来在地震中落下的水泥板砸伤了老人左腿膝关节,由于行动不便,整整4天得不到救治,受伤处已经严重化脓感染,范存义队长立即和他一起将老人抬至医疗点,并为老人紧急实施了手术,切开排脓,清创包扎,夹板固定后联系直升飞机转送成都继续治疗。老大爷感激地说:“有你们来救我,太感谢了,太感谢了……”
在巡诊中,队员们还发现了一位头皮裂伤的老妈妈,伤后四天,伤口已经严重感染化脓,队员们立即进行了清创手术,每天上门为她换药。
5月15日上午,群众送来一个10个月大哭大闹不已的男婴,全身检查后却发现没一点问题。医疗队员张庆勇突然想到自己远在上海的14个月大的女儿,“他一定是想妈妈了,我女儿在夜里哭醒就是找妈妈”。细细一问,男婴母亲已经遇难。“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疼了。”
在映秀的日日夜夜,在生命的消逝和挽回间拼搏,正是这一份心疼,这一份“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支撑着医疗队员们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与灾区群众、与救援官兵患难与共!
在医疗点,医生们不仅为灾区伤员提供救治,还为部队官兵提供了医疗保障。先期进入的救援部队,长途跋涉外加不间断的救援工作,部分官兵已经严重脱水、中暑,过敏性皮疹、手、脚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尤其是脚,长途行军磨出的水泡,很多已经破裂继发感染。医疗队只能在医疗点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手术刀片和少量的消毒液完成清创治疗。
上海消防局局长陈飞将军是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总指挥。他带领救援部队连续行军14个小时,马不停蹄赶到映秀镇,他率领的这支部队是最早赶到现场开展救援的消防子弟兵。陈飞将军双足因水泡糜烂,严重感染化脓而不能行走,可是还在现场坚持指挥救援。医疗队员们“强行”将他留在简易帐篷里,为他清创,敷药,第二天他就感到疼痛减轻并在每天换药后逐步好转,很快又投入搜救指挥工作。
很快,医疗队带来的药不够了,感冒药、消炎药、皮肤病用药逐渐耗尽。眼看着缺少药物治疗的灾区民众和消防、武警、解放军官兵,看着他们中许多人因为污染的环境、蚊虫叮咬等原因造成严重的红斑皮疹,心里真不是滋味。医用物品用完了,想办法自制。药物用完了,我们试着将出发时专门配给医疗队队员用的蛇药取出来替代,没想到蛇药用水化开后涂搽皮疹患处,效果很好,深受病人的好评。抗过敏的口服药物用完了,我们把用作抢救的地塞米松针剂稀释后给患者涂抹,也取得很好的效果。
缺水少粮 坚持到底
医疗队到达映秀镇,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的严重,由于灾区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交通,没有通讯,供应保障极为困难,医疗队成为一支深入前沿的战斗队。为了完成任务,范队长召开临时党支部扩大会议,要求党员、团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要经得起艰苦环境的考验,要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连续作战”的精神,为灾区人民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医疗队在离停机坪最近、方便病人转运的一处平地,但却是一处由干涸河塘形成的洼地建营地搭建帐篷。
映秀镇上条件的艰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当地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气温高达三十多度,帐篷里闷热不已,连一丝风也没有;到了夜晚一下子就降至三四度,队员们在帐篷里冻得瑟瑟发抖,只能背靠背相互取暖。
灾后当地气候变化无常,暴雨不断,好几晚醒来,队员们的睡袋就泡在了水里。5月17日晚上,零点刚过,一场瓢泼大雨降临映秀镇。队员们惊呼:“帐篷进水啦!”范队长马上组织把女队员紧急转移至稍干的地方后,他冒着电闪雷鸣,率先冲出帐篷,带领男队员冒雨到帐篷外挖水沟,防止水再漫进帐篷。整整一个晚上,大家蹲在帐篷里,一夜无眠。第二天早上,当大家正准备收拾帐篷再干的时候,副主任医师王敢在救护伤员工作中晕倒了!
灾区余震不断,小的余震,人晃一下;大的余震,大地就会发出沉闷的吼声,剧烈的晃动使人根本无法站稳,临近山坡上的巨石时不时地滚落到队员们的身旁。
一瓶水,一小包饼干,一张湿巾纸———这是医疗队队员一人一天的配给。由于后勤供应暂时无法跟上,随身携带的食物只能维持一天,所以务必集中保管、平均分配,控制饮水和饮食。为了防止瓶装净水开封后变质,常常是先开一瓶水,大伙轮流抿一抿,润一润唇。
艰苦的生活环境,高强度的工作量,挑战着我们医疗队员的身体极限,几乎所有人都有脱水症状。2名护士李岚,王琪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因劳累过度引起中暑、虚脱,先后发生昏厥。连日抢救伤病员,大家也都疲惫不堪,但是医疗队队员们总是振作精神,努力地完成着医疗救护工作。
在映秀镇救治灾区伤员的日子里,医疗队共诊治病人602人次(含危重病人15例),很多伤员经过诊治后安全地由直升机送往后方基地进一步治疗。
灾难必将成为过去;真情却会长驻心间。这次抗震救灾使我们十八名医疗队员的生命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意志得到了锤炼,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最饱满的精神,最精湛的医术,最热情的服务,去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20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