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01-20】优化流程 加大投入 提升急诊服务能力 众志成城 通力协作 积极应对就诊高峰

日期:2014/1/20 0:00:00  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编者按:2013年以来,本市医院急救业务大幅上升,全市各医院的急诊量均有明显增加,我院急诊就诊人数急速增长,特别是急诊内科、抢救室、儿科的增长更为明显。进入2013年12月,受气温急剧变化和空气质量下降及雾霾的影响,我院急诊病人量,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内科病人数再次井喷,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峰。门急诊部在院领导的指导下,各相关临床科室、职能部门大力支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各方面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行,满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在新年伊始,为社会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增加投入就诊流程更优化 措施到位服务能力再提升

    从2013年起,医院首先加大对急诊人力物力的投入,积极解决急诊医学科医生缺编问题,并在内科诊室增配医生工作站。其次,门急诊部改善布局,充分利用内科诊室、急诊医学科、抢救室和发热门诊的多个就诊点,合理分流病人,优化就诊流程。第三,适时扩大急诊观察室床位,解决病人分流问题。同时,院团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调动青年志愿者到急诊一线支援,参与导诊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各临床,医技和窗口部门主任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急诊医学科值班主任每天根据流量,随时调配本科医生增援急诊台面,封启明主任甚至亲自参与24小时值班;儿科将病房医生纳入急诊备班,随叫随到,张建华主任也直接参与一线门诊工作的加强;收费处和药房增开窗口,将中班人员的下班时间由晚上21点延长到23点,并且要求中班下班后睡在医院随时待命;门急诊部也及时为相关人员安排了值班室作为保障等。

以上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下缓解了急诊的压力,满足了患者的就医。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我院接收中心城区120急救车总数为8269辆次,高居全市第二位,而搁置担架送院比率仅为9.92%,为全市最低,分流急诊患者初见成效。

启动应急方案应对历史高峰 科室通力协作展现满满正能量

    自2013年12月以来,随着气温急剧变化和空气质量下降及雾霾的影响,我院急诊病人量,特别是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内科病人数再次井喷,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峰。据统计,近一月以来,我院急诊病人已达到了每日1800人左右,特别是急诊内科病人数也由往日的300人左右激增到600人左右。尤其是进入今年1月,甚至有多次单日超过了700人次。每日进入抢救室的急救病人也由原来40人左右激增到百余人,最高时达到了单日134人次。据统计,内科急诊病人及急救科病人的增长,同比分别达到了105.7%和121.8%。

    面对这样的极端情况,院领导高度重视,贾伟平院长、党委方秉华书记亲自组织分管院长、门急诊部和医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商对策,及时推出了一系列的应急方案。

    从1月7日起,团委率先派出青年志愿者在每天下午17点到22点在急诊预检台协助维持秩序。自1月7日到1月29日,每天在中班繁忙时段增加2名医生支援急诊内科的接诊,该项任务由心内科、血液科、呼吸科、普内科、老年病科、消化科、急诊医学科、肾脏风湿科、肿瘤内科和内分泌代谢科共同承担。检验科也增开窗口,在每天晚上的21点到23点增派一名工作人员缓解人流压力。门急诊部会同医务处、院总值班加强对患者数量的流量监测,由预检台及时发现问题并向急诊值班主任、科室主任及门急诊部汇报,便于及时调配人手,启动应急预案。

    根据国家卫计委建议的分级分诊统计,目前就诊的内科急诊患者中约有25%-35%的患者不是真正的急诊患者,有的是复诊患者,有的病情比较轻,更有甚者只是因为上班不方便配药、白天没有时间陪老人就诊等等,这些患者实际上占用了很多急诊资源,让医院的急诊绿色通道出现了拥堵不畅。因此,建议广大患者理解并支持配合急诊的分诊工作,面对极端大流量的急诊病人,以及由此带来的患者就诊等候时间较长等困难,广大六院医护员工加班加点,有的甚至带病坚持上班,展现出的高昂的斗志和为病人服务的热情,在新年伊始,为社会注入了满满的正能量。

(宣传科  整理)

上一篇: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护理学科发展

下一篇:

我院党委换届选举工作启动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