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05-15】优化就诊流程 完善服务细节 我院急诊落实系列新举措成效显著

日期:2014/5/15 0:00:00  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编者按:

    急诊,当前百姓就医过程中的焦点之一,受客观条件制约,以往沪上医院急诊往往给人以紧张、拥挤、嘈杂的感觉,特别是医院急诊人满为患,抢救通道受阻时更让人难于接受。病人滞留抢救室更是沪上各大医院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我院始终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积极探索急诊便民利民措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挖掘自身潜力,在硬件条件、就诊流程、细节服务等方面动足脑筋。今年3月通过调整管理构架,将急诊部从门急诊部分离直接归属医务处,由急诊部直接对口急诊区域的相关业务,推出了急诊病房收治一体化等一系列举措,让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实惠和满意。

 

 

 

    六院作为一家有着110年悠久历史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自1991年从北京西路搬迁至宜山路以来,医院急诊先后经历两次较大规模的搬迁调整。最初的急诊主要集中在门诊一隅,占地仅2300平方米。2007年5月急诊搬迁至一幢四层独立结构的大楼内,至此医院急诊有了独立的诊疗区域,占地面积也增加到5800平方米,短时间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急诊区域狭小的困难。随着医院周围社区的发展,人口大量导入,原先的急诊区域很快已无法满足百姓日趋增长的就医需求。于是,医院再次启动了急诊改扩建工程,由原门诊楼装修改建而成的新急诊大楼于2012年12月开始启用,这是一幢四层楼面的独立结构大楼,占地面积约15600平方米。目前整个急诊共开放床位近300张,包含抢救室、内科观察室、外科观察室、EICU、综合观察室和创伤中心病房。此外,补液(注射)室也拥有输液座位近200个,硬件条件在市内各大医院中位居前列。

    作为急诊重中之重的抢救室是医疗救治的核心区域,医院重点就救治诊疗上进行建设,例如医疗护理方面由医务处和急诊部现场协调,联系后疗基地加强分流,相关抢救室管理规定公示上墙;在安保方面安装可视门禁、重新布局安保力量,通过一体化管理及一系列管理举措的落实到位,如今封闭化管理后的抢救室医疗秩序大大改善,医疗安全急救医疗救治能力大大提高。

    医院在努力改善硬件条件的同时,不断听取病患的反馈,优化流程方便患者就诊整,例如印制简易导诊图,方便患者就诊;设计急诊诊量的流量监测,实时反映各诊室等候病人数,能够及时调配医护力量。并且加强急诊用药管理,将急诊用药常规和处方规定在各诊室上墙公示,便于医生和患者掌握理解。除此之外,急诊诊室还安排了各科的备班、支援班。每晚六点到十点还安排了内科副主任医师的加强班,使急诊病人也能看到专家。

    通过急诊改建及流程的再塑造,取得了显著效果:家住田林75岁的张阿姨,今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120急救送至六院急诊,经过抢救处理后,第二天就由呼吸内科医生会诊转入病房做进一步的后续治疗。“相较以往急诊住院难、‘一床难求’的现象,现如今能如此快捷地收治分流病人,得益于医院主动结合和系统地规划。”陶敏芳副院长介绍:“通过调研,我们将急诊楼内的‘实时急观’改为‘实时住院’,实现急诊住院与病房住院的无缝对接。并且进一步完善优化内科专科收治的流程,加强急诊床位周转。同时积极与一康、永浩等协作医院实行双向转诊。”一系列的措施实行后,数据显示抢救室2014年3月与2014年2月入室人数增加10.5%,滞留时间缩短89.6%。

    医院在改善急诊就诊环境和流程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分管院长陶敏芳也建议,急诊资源非常有限,希望不是急症的患者能尽量选择门诊就医。一是医疗资源有限,会影响真正需要急救患者的救治;二是急诊的配置尤其是药品以及检验部门的医疗配置是无法满足非急诊病患的需求,所以在急诊就诊往往会有“白跑一次”的感觉。

(宣传科)

上一篇:

辐射华东 服务全国:我院积极与外埠合作医院开展联合医疗活动

下一篇:

上海市卫生系统院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来我院进行调研检查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