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贾伟平教授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日期:2010/1/13 0:00:00 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2010年1月11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院副院长、内分泌代谢科主任贾伟平教授等承担的项目《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技术》,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糖尿病是发病率高、危害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目前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愈4000万,位居世界第二,且6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慢性并发症。长期以来对糖尿病的防治尽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临床发病隐匿,血糖控制达标率低,缺乏更为有效的诊治手段,使得许多患者因发现过晚,造成组织器官损害不可逆转,导致了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发生。
该项目为解决糖尿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提高治疗效果等难题,从遗传、代谢、病理生理等多个层面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技术进行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并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新发现:1. 建立及优化了糖尿病发生发展进程中的系列诊治技术:①在国内外建立了中国人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核磁共振诊断腹型肥胖的标准是腹内脂肪面积≥80cm2,以及相应的腰围切点是男性>90cm,女性>85cm);②首次阐明了中国人空腹血糖受损与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③构建了适宜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检测技术,确定了我国社区人群中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现状,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早发现、早诊断的序贯诊治体系,提高了糖尿病的预测及诊断效能。2. 创立了糖尿病个体化治疗的新技术:①首次在国内建立测定胰岛β细胞功能精确方法--高葡萄糖钳夹技术,并构建了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系列适宜技术。②通过前瞻性研究,创立了以胰岛功能分类为指导的个体化治疗新技术,并揭示了遗传学及代谢组学与疗效的关系,提高了血糖控制的效率;3. 揭示了新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发生中的机制:①首次发现了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腹内脂肪积聚的关系,揭示了非诺贝特可通过调节RBP4而改善体重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新机制;②首次揭示了巨噬细胞在肥胖个体的脂肪组织中的全新作用机制,即巨噬细胞可直接通过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促使脂肪组织血管新生。4. 发现GK、PPARD、MMP-9、PAI-1和MnSOD等基因变异参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作用。
本项目发表论文147篇,SCI收录源期刊发表论文28篇,总影响因子(IF)72.352分,引用与引证1004次,培养博硕士生25名。主要研究成果被2007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采用,并在全国30余所医院中应用。项目的适宜技术已被卫生部列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并向全国推广。项目成果对提升我国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诊治水平及扩大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2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82项7名外籍科学家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