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1-24】【检验科】高锋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J Biol Chem)上

日期:2012/12/24 0:00:00  来源: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我院医学检验科高锋教授课题组完成了对细胞外基质成分-透明质酸诱发的膜受体重新分布的相关研究,在活细胞水平观察了膜受体被诱导而局部聚集成簇的现象。该最新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生物化学顶级刊物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该项研究完全由课题组成员在他们实验室独立自主完成。

    透明质酸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之一,与其主要膜受体CD44相互作用,在细胞外形成富含水的微环境,参与调节细胞粘附、迁移、增殖和分化以及肿瘤进展等。近年研究发现,在病理状态下透明质酸被降解为小片段,如伤口愈合、炎症和肿瘤进展。这些小片段透明质酸分子与天然透明质酸的生物学功能截然相反:透明质酸在抑制血管新生、抑制炎症进展、促进肿瘤转移、介导肿瘤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而透明质酸的降解小片段则具有促进血管新生、促进炎症进展、抑制肿瘤生长及逆转肿瘤耐药的功能。这一矛盾现象为寻找生物学干预手段提供了契机,但相关机制仍不清楚。在国际上相关研究领域一直是由国外研究者占据主导和领先地位,推测产生透明质酸降解前后截然不同的生物学功能的缘由是:透明质

质酸因其自身的分子结构特点,具有多个与受体CD44结合的位点,可能形成多价结合态;而其自身降解小片段则因分子较小,只具有单个CD44结合位点。但是,所有的理论仅限于假设推定,缺乏直接的证据,这也是当前令研究者们异常感兴趣的问题。因此,进行透明质酸与CD44相互作用的分子特征研究,将有利于对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的医学价值的开发。

    高锋教授指导课题组,自2008年开始关注并开展研究,该项研究通过3个阶段的研究设计,明确了不同大小的透明质酸对CD44在胞膜上分布的调控作用及意义。首先借助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technique,FRET),在活细胞水平观察了模型细胞膜上的CD44分子局部聚集及解聚过程;随后对天然细胞(肿瘤细胞、炎性细胞)表面的CD44展开研究,验证了前期的实验结果;最后,对这一生物现象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在对肿瘤细胞与炎性细胞的研究中发现透明质酸小片段介导的CD44解聚过程是触发细胞粘附的关键因素。这一研究首次直接观察了透明质酸降解前后与受体CD44结合的分子特征,为解释透明质酸降解前后截然不同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分子机理。

    高锋教授领导了这项研究,在研究设计、FRET检测、数据分析等方面完全在医院实验室自主完成。本项研究的成果已经于2012年12月14日发表在J Biol Chem上。高锋教授是本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杨翠霞为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的资助。

上一篇:

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文化建设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年会在我院举行

下一篇:

院工会民管小组慰问高温作业部门工作人员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